你的位置:安全炒股配资平台_股票配资开户过程_配资炒股在线申请 > 安全炒股配资平台 > 股票质押配资 City Walk必打卡点!“百粤祠冠”陈家祠|文化中国行
上班很累,总不能不上吧?挣钱很苦,总不能不赚吧?
在广州繁华现代都市的心脏地带,藏着一处古典文化的秘境——陈家祠,闪耀着文化IP的光芒。每到节假日,陈家祠的门票经常“一票难求”,2023年接待游客数量高达188万人次,早已成为广州游的热门打卡地之一。
陈家祠堂是现存广东规模最大、保存完好、装饰精美的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同时也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所在地。如此重要的岭南艺术瑰宝如何保护和传承,让建筑文物活起来?如何利用新时代的科技来让观众亲切感受到其独有的文化魅力?《南方》杂志记者走入这座文化殿堂。
游客们沉浸在古色古香的陈家祠建筑中。 受访者供图
岭南记忆,古祠情深
陈家祠,匾额上题“陈氏书院”,是清代广东七十二县陈氏宗族在广州合资建设的“合族祠”,它曾为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
这座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祠堂,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岭南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收藏各类珍贵文物与现代工艺精品共计2万多件,其中国家级珍贵文物近3000件。这些文物和精品无不展示了岭南工匠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智慧,传递了岭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暑期来临,广州的炎热天气并未阻挡游客们的热情。相反,作为文化IP,陈家祠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大家旅游打卡的首选地之一。在这里,每一砖一瓦都透露着匠人的智慧与汗水,每一幅建筑装饰都讲述着古老的故事与传说。游客们穿梭在祠堂的廊檐之间,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充满岭南韵味的古代生活。
“在这里欣赏美、感受美。”来自西安的海女士告诉《南方》杂志记者,一直被陈家祠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吸引。正是这样的深厚岭南文化韵味令陈家祠持续散发着魅力,吸引市民和各地的游客。暑期以来,基本保持每日过万游客的热度,仅7月当月,参观人数达248362人次。
家住广州市天河区的市民王女士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无不流露出自豪感:“每次提到陈家祠,我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浓浓的亲切感和自豪感。它不仅是我儿时的记忆,更是我们广州的财富。”
陈家祠的屋檐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更是岭南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南方》杂志 影子 拍摄
古祠瑰宝,传承守护
历经131年的风雨洗礼,陈家祠依然光彩夺目,向游客展示着博大精深的岭南文化。其背后,是一代代文博人的接力守护和竭力传承,使得这座文化瑰宝得以保存并焕发新生。
陈家祠的荣誉与地位不容忽视。2002年及2011年,它以“古祠流芳”之名两度入选“羊城八景”。2006年,更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2008年,它被评为“AAAA级景区”。此外,以陈家祠作为馆址的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201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在文物保护与利用方面,陈家祠也走在了全国前列。2020年、2023年,它先后作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向社会推介,“陈家祠预防性保护与展示提升”项目更是成为32个典型案例之一。近年来,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陈家祠实现了建筑活化利用与文化传承保护的双赢,并成功入选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指南》,为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树立了典范。
“陈家祠的保护经历了抢救性保护、复原保护还有科技保护三个阶段。”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馆长黄海妍介绍道。一开始文物保护以保持不塌不漏为原则,到后来想方设法搜集历史资料作为依据对文物本体进行复原修缮,再到现在运用科技手段实时监测,对文物建筑进行活化利用。文化遗产守护者们的工作模式虽有所变化,但对文物保护的信念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在复原保护过程中,陈家祠的建筑细节也得到了精心呵护。例如,曾多次修复建筑墙面上脱落的砖雕,工作人员用传统的桐油灰、竹钉等材料进行修复,尽可能保证文物的原真性。同时,管理人员还会定期检查砖雕、木雕等建筑构件的状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灰塑装饰也是陈家祠建筑装饰中具有独特魅力的一种。然而,这种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制作的灰塑会随时间增长而出现各种问题,为此,每隔几年需进行一次灰塑保养维护工作。
此外,新技术也不断运用到陈家祠的保护中。近年来,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在广州市财政资金的支持下开启陈家祠三维扫描和检测监测项目,通过对整体建筑的高精度三维扫描,为陈家祠建筑装饰研究和修缮保护工作提供了准确可靠的基础资料。
2016年至2021年,陈家祠建设了“古建筑安全动态监测系统”,2022年,该系统进一步优化整合,建成“陈家祠文物预防性保护智能监测平台”。值得一提的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在国内率先将白蚁监测系统用于陈家祠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至2020年已增加至160个监测点,并已成功防止了白蚁对古建筑的侵蚀。这一创新举措进一步提升了陈家祠的保护水平。
城市文物建筑的合理利用与“活化”比单纯的保护更为复杂。如果说保护和抢救是重在保护城市文物建筑的生存,那么利用则是重在使其融入百姓的生活,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功能。而这,才是城市文物建筑实现历久弥新、传承文化的根本之途。陈家祠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暑期研学活动中,工艺制作体验环节深受欢迎,图为亲子上阵搭斗栱。 受访者供图
科技赋能,古祠新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全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被不断激活。
新时代下,陈家祠紧跟步伐,利用数字赋能,打造数字体验馆。馆内分为虚拟现实体验区、主题AR明信片、三维数字沙盘和数字多宝阁区4部分,综合运用三维数字投影、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解读陈家祠百余年的历史和岭南建筑艺术。
为便捷游客游览和对广东省内博物馆的深度了解,馆方2021年还推出了“广东文博云地图交互展示”项目,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视觉展示技术、创意数字内容和新媒体手段展示广东文博的成就与数字创新,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盛宴与沉浸式互动体验,为前来参观的省内外观众提供一个了解广东各地博物馆情况的窗口。
2023年9月27日,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主办,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承办的“古祠留芳——陈家祠光影秀”正式启动,陈家祠这座古建筑的正立面首次“亮灯”。
光影秀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以创意为核心,以光影技术为载体,通过数字化手段,将陈家祠的精美装饰、深厚历史和独特文化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呈现出来,精美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等装饰在光影的映照下显得更加生动立体,文物在灯光的照射下“活”了起来,为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瑰宝也注入了新鲜的生命力,同时也让市民和游客在夜晚也能欣赏到陈家祠的精美建筑装饰并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黄海妍谈道:“对于陈家祠,仅仅是保护还不够,我们还有责任让它‘活’起来,让观众把‘文物’带回家。”在消费升级时代下,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也推陈出新,打造了属于陈家祠自己的IP文化,推出以“陈家祠积木”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创产品。“陈家祠文创”还原了传统岭南建筑的风貌,实现了陈家祠背后岭南文化的创意表达,拉近了文物与公众的距离,有利于实现文物的活化利用,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南方》杂志记者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影子
【实习生】李阜阳
【通讯员】陈文琛
【本文责编】张蓓蕾
【频道编辑】周丽娜 李拉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刘树强 刘龙飞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股票质押配资
Powered by 安全炒股配资平台_股票配资开户过程_配资炒股在线申请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